百字令 红蓼

燕支滴碎。
甚西风巧画,横塘秋色。
密密疏疏红穗穗,立上蜻蜓无迹。
夕照留痕,凉波倒影,误引桃源客。
一枝蟹抱,老渔丛畔吹笛。
半世犹客花潭。
并无花看,一片萧萧荻。
小卷鸳鸯猩色笔。
梦想江南江北。
浪迹流萍,生涯集蓼,无计还乡国。
水荭相对,鹭鸶同样头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百字令 红蓼》是一首由邓潜创作的词。这首词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面貌和作者个人的情感历程。

从文学角度来看,《百字令 红蓼》以其精巧的构思和细腻的感情描绘而著称。邓潜作为清朝末年的诗人,他的词作多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个人情感。此词以“红蓼”为题,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更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通过对燕子、蜻蜓等小动物的细腻描写,词人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又生动的自然画面。

从历史背景来看,邓潜的词作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邓潜曾经历过清政府的覆灭,并在民国时期流寓成都,其词中流露出的是对国家兴衰和个人命运的关注。通过词中的景物描写和意境营造,邓潜似乎在向读者传达一种超脱物外的情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此外,邓潜的词作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他在《牟珠词》中的表现。这不仅体现了他高超的文学造诣,也显示了他对传统诗词形式的深刻理解和创新。

对于欣赏和理解《百字令 红蓼》的人来说,了解邓潜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同样重要。邓潜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词人,也是一位有深度的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才情与情感,更是那个时代文化变革的一个缩影。通过解读《百字令 红蓼》,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邓潜的生平及其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百字令 红蓼》不仅是邓潜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佳作,也是研究清朝末年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一词作的研究,不仅可以领略到邓潜的艺术才能,还能深入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