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春尽日作

绿阴庭宇,日日吹香雾。
天也厌厌无意绪。
只是忽晴忽雨。
起来绕遍花丛,夕阳晕作抽红。
不惜杨柳吹尽,今朝犹算春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平乐·春尽日作》是一首描写春日景象和感慨时光流转的词作。下面将详细介绍此词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历史影响:

  1. 词人简介
  • 韦庄:作为一位晚唐时期的词人,韦庄的词作品以情感细腻著称,其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爱情及时事的深刻感悟。
  • 刘挚:宋朝的一位诗人,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展示了文学在反映社会现实和表达个人情感中的重要作用。
  1. 诗词原文
  • 上片:阳春三月,细雨霏霏,梨花盛开,燕子从有彩绘的门帘和饰金的门匾上轻轻掠过。
  • 下片:帘卷东风紧。弱柳娇花映残红。莺声歇处谁家院?泪湿青衫薄暮中。
  • 整首词:《清平乐·春尽》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致来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表达了他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哀愁。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此词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融进了词人的主观情感,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动性和感染力。
  • 意象丰富:“梨花”、“燕子”与“春风”等自然元素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而又略带忧伤的春天图景。
  • 语言优美:使用了许多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如“帘卷东风紧”等,增强了词的朗读效果,使得整首词读来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作为唐宋以来的经典词作之一,《清平乐·春尽日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多次引用和传颂。
  • 文化传承:该词不仅展现了唐代词风的风貌,还为后代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清平乐·春尽日作》不仅因其精湛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因其深刻的情感内涵而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