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杨豫庭 观察四首 其四

奔走遍吴越,非公谁见知。
孤生遭酷罚,多病负明时。
身世竟何托,饥寒难久持。
请看辕枥下,憔悴绝尘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杨豫庭观察四首 其四》是清代诗人邓濂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对杨豫庭(叔怿)遭遇和志节的深切同情及对其才华的赞美

在分析这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作者简介:邓濂,号巽庵,为清代著名诗人之一,与华世芳、秦坚、杨模、裘廷梁、秦宝珉、杨凯并称为“梁溪七子”。他游幕四方,文名显赫,著有《巽庵集》七卷,由挚友廉泉代为校定。

  2. 诗歌主题:此诗通过描绘杨豫庭(叔怿)的生活境遇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作者对其不幸命运的深刻同情以及对个人才华的赞扬。诗句“奔走遍吴越,非公谁见知”,不仅反映了杨豫庭四处奔波,寻求知音的境况,也透露出诗人对杨豫庭不屈不挠精神的钦佩。

  3. 艺术手法:该诗运用了骈俪体式的写作手法,与同时期其他文学家的风格相似。诗人在表达情感时,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使得作品层次感丰富,情感表达细腻。“身世竟何托,饥寒难久持”,通过对比杨豫庭面对困境时的孤独与坚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社会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复杂多变,文人士大夫们多面临仕途上的挫折与困顿。通过对杨豫庭遭遇的描写,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价值观念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折射出作者对于那个时代文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赠杨豫庭观察四首 其四》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邓濂对社会现状和人文精神的一次深刻反思。它以质朴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杨豫庭坎坷经历的同情,对杨豫庭才华的赞赏,以及对于人生际遇的深深感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