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露筋祠 其二

一叶扁舟趁好风,水天空阔乍飞鸿。
篷窗闲坐恰无事,细数秋花两岸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过露筋祠 其二》是一首清代赵景淑所作的诗。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风貌和人物心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赵景淑是清朝的一位文人,字筠湄,安徽合肥人,少慧且喜读书。他不仅著有《壶史》,还编集了古今名媛四百余人的小传,显示了他的学识与才华。
  • 创作时间:赵景淑创作此诗的时间不详,但根据题目中的“其二”推断,可能是在一次旅行途中所作。
  1. 诗歌原文
  • 原文:《舟過露筋祠其二》
    一叶扁舟趁好风,水天空阔乍飞鸿。篷窗閒坐恰无事,细数秋花两岸红。
  1. 诗歌鉴赏
  • 艺术特色:赵景淑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美。在《舟过露筋祠其二》中,他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宁静的秋日江上场景,通过对船只、水面、远山等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艺术效果。
  • 情感表达:诗中的“篷窗閒坐恰无事,细数秋花两岸红”两句,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闲适心情。他选择在篷窗下悠闲地坐着,不慌不忙地欣赏两岸盛开的秋花,这种平和的心态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赵景淑作为清朝时期的文人,其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他的诗作记录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和文化背景,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教育意义: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人们的喜爱,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这些经典之作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

《舟过露筋祠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流动的画面,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它以简洁明快的方式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