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忆故人 咏碧桃花

刘郎乍识天台路。溪上桃花无数。
几朵浓妆含露。偏解和春语。
妖红容易催春暮。从彼燕欺莺妒。
不信落花飞絮。绊得东君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桃源忆故人·咏碧桃花》是赵执信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与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生于1662年,卒于1744年,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作在清朝文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文人的思想情感。
  • 创作时间:《桃源忆故人·咏碧桃花》的创作时间为清康熙十八年(1679),这一年对于赵执信来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他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1. 词作原文及解析
  • 原文:《桃源忆故人·咏碧桃花》中描述了刘郎(诗人自称)初次接触天台路时的景象,溪上的桃花繁密如云,几朵桃花带着露水,显得格外娇艳。其中“妖红容易催春暮”表达了桃花盛开的美好景象,以及春天易逝的遗憾。
  • 注释译文:该词通过对碧桃花的描述传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对春天逝去的哀伤。诗中的“刘郎”自指诗人自己,而“天台路”则是一种比喻,象征着人生中新知与旧识的交汇。
  1. 主题思想
  • 自然美的追求与欣赏:词中描绘桃花的美丽与生命力,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美的深刻感受和崇高敬意。
  • 时光流逝的感慨:通过“妖红容易催春暮”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短暂和美好瞬间易逝的感伤。

《桃源忆故人·咏碧桃花》不仅是一首描写桃花美景的词,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赵执信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邃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美的无限赞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