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庵赠石濂上人

城西闻磬处,寂历赞公房。
池聚碧海色,窗分绝域香。
树形龙听法,僧病鹤还乡。
颇爱宗风大,能知楚客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寿庵赠石濂上人》是一首描绘僧人生活和心境的诗歌,由赵执信所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赵执信:字伸符,号秋谷,山东益都人。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进士,授编修。他著有《饴山堂集》《声调谱》《谈龙录》及其他诗馀杂著若干卷。
  1. 诗歌原文
    城市西闻磬处,寂历赞公房。
    池聚碧海色,窗分绝域香。
    树形龙听法,僧病鹤还乡。
    颇爱宗风大,能知楚客狂。

  2. 诗歌鉴赏

  • 意境深远:诗人以“城西”、“池”、“窗”等意象营造一种清静幽深的氛围。通过“龙听法”与“鹤还乡”,表现出高僧的超脱和自在。
  • 情感丰富: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高僧石濂的深厚情谊。从“颇爱宗风大,能知楚客狂”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石濂和尚的钦佩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 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自己对生命、修行和友情的感悟。这种写法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1. 历史背景
  • 长寿庵的历史:长寿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明末清初时有石濂和尚在此修行。石濂和尚圆寂后,其肉身封于庵内,成为一段传奇故事。据说,石濂和尚在圆寂前曾梦见自己的肉身不坏,因此选择开启龛封以示四众。
  1. 文学价值
  • 诗歌风格:赵执信的诗歌风格豪放而不失细腻,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在《长寿庵赠石濂上人》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高僧的禅意与超脱,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文化内涵:《长寿庵赠石濂上人》不仅是一首赞美高僧的作品,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及其与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这首诗也是研究清代文人心态、宗教信仰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之一。

《长寿庵赠石濂上人》不仅作为赵执信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石濂和尚的颂扬,也是对那个时代文人心态的一种反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