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咏文献公

览古江仍曲,怀公我欲愁。
无心应避隼,作扇不禁秋。
汗竹迷金鉴,琴泉咽寝丘。
凭谁问风度,山鬼竞搔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家珍是《曲江谒先文献公祠》的作者,此诗描绘了文献公祠的壮丽景观及其与历史的深厚联系。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张家珍:张家珍,明代诗人,东莞人,字璩子。祖辈为布衣,父亲为兆龙,曾随家玉从抗清。明桂王永历元年(1647年),年仅十六岁,便从家玉起兵抗击清军。张家珍与总兵陈镇国拥残卒数万图恢复,后因兄荫拜锦衣卫指挥使。广州再破后,隐居铁园养父读书,年未三十即去世。他的作品由友人编为《寒木居诗钞》一卷。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原文:卢武芙蓉映日温,千秋万古伴贞魂。晓云旋扈巴江锦,暮雨清摇中使幡。故国忍看沉战迹,远孙无路荐蒲尊。当年金鉴如承露,讵有鸾舆幸剑门。
  • 赏析:《曲江谒先文献公祠》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文献公祠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背景,表达了对文献公深深的敬仰之情。首联“卢武芙蓉映日温,千秋万古伴贞魂”通过对文献公祠旁芙蓉花的形象描绘,表现了文献公的崇高地位和不朽精神。颔联“晓云旋扈巴江锦,暮雨清摇中使幡”进一步描绘了环境之美以及文献公祠在历史长河中的显赫地位。颈联“故国忍看沉战迹,远孙无路荐蒲尊”则反映了文献公祠所在地的历史变迁,以及对文献公后人传承文化使命的无奈。尾联“当年金鉴如承露,讵有鸾舆幸剑门”表达了对文献公祠的深深怀念,同时也反映了文献公祠的珍贵与独特性。
  1. 创作背景
  • 该诗创作于明代,具体时间为明桂王永历元年(1647年)。当时张家珍正值青年时期,跟随家族成员一同参与了抗击清军的义举。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张家珍个人对文献公祠的敬仰和怀念,也反映了明代晚期社会动荡时期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曲江谒先文献公祠》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研究明代诗歌的重要作品之一。诗中对文献公祠的描绘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心态。这首诗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文人都对其赞誉有加,认为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张家珍的《曲江谒先文献公祠》不仅是明代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对于研究明代文学及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