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城西泛舟

名城银瓮西,数顷碧玻瓈。
舟上平桥迥,波衔雉堞低。
秋林空露杪,夕照不分堤。
他日怀今雨,香尘扑马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泛舟淮安城西历游湖上诸园晚归迟月·其二》是清代诗人万光泰创作的一首七言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与特点: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万光泰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淮安城西泛舟经历的深厚情感。首联“平桥迥,波衔雉堞低”描绘了湖上桥梁和远处城墙的景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颔联“秋林空露杪,夕照不分堤”则展现了秋天树林间的光影变化和夕阳映照在河堤上的情景,体现了季节感与时间感的交融。
  • 尾联“才遵短彴行,却喜单舟舣”反映了诗人在湖上泛舟时的愉悦心情,通过简短的步行和偶然停靠的小船,传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全诗通过对淮安城西泛舟经历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其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刻感悟。
  1. 文学特色与艺术成就:
  • 万光泰在创作此诗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切体会和内心世界的抒发。他善于通过具体景物来展现抽象的感受,使得整首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富有情感深度。
  • 此外,该诗的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如“粉箨放新竹,锦英缠朽株”等句子,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蕴含了哲理意味。这种语言的艺术处理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其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1. 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 从历史的角度看,《泛舟淮安城西历游湖上诸园晚归迟月·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承载着地域文化的记忆。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清代淮安地区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包括农业、渔业、手工艺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
  • 在文化层面上,这首诗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颂扬,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一种体现。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泛舟淮安城西历游湖上诸园晚归迟月·其二》作为一首充满意境的文学作品,其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均不容忽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典诗歌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生活的哲理和精神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