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前忽堕惊飞燕。鬓影春云乱。
而今翻说羡杨花。纵解飘零犹不到天涯。
琵琶声咽玲珑玉。愁损歌眉绿。
酒边休唱念家山。还是兵戈满眼路漫漫。
虞美人 金陵失,秦淮女子高蕊陷贼中数月,今春见于东淘,愁蛾蓬鬓,不似旧时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虞美人·金陵失,秦淮女子高蕊陷贼中数月,今春见于东淘,愁蛾蓬鬓,不似旧时矣》是一首清代蒋春霖创作的词作。这首词不仅描绘了一段历史变迁中的个人悲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深刻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情感表达。
蒋春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生活在清初至清末的动荡年代,这段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清朝末年的列强入侵等。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蒋春霖通过文学创作来记录和反映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个人情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关注和思考。
词作本身不仅是对历史的记载,也是对情感的一次深刻抒发。蒋春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性在战乱中的生活遭遇。高蕊这位秦淮的女子,原本生活在繁华的南京城,却在战乱中不幸陷入贼营数月。这段经历对她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折磨和打击。然而,即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她的形象依然生动鲜明,她的愁容和蓬鬓被赋予了强烈的情感色彩,展现了一个女性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坚强与无奈。
通过对这首词的解读,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它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故事的描述,更是对那个时代所有遭受苦难者的深切同情和哀悼。这种情感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对于历史、文化和个人命运深层次的思考。
《虞美人·金陵失,秦淮女子高蕊陷贼中数月,今春见于东淘,愁蛾蓬鬓,不似旧时矣》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清代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篇词及其背后的故事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艺术成就及其作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