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八首 其三

手敛姜芽,岂有霜毫,驱驰百灵。
算鸣机组织,佳人暗解,投壶揖让,君子闲争。
笑绝冠缨,悲横蜡泪,悱恻缠绵共此情。
谁堪语、只寒山拾得,可话无生。
华堂雾锁烟横,看孔雀、文章列画屏。
是檐花争笑,尽教春重,塔铃无语,只要风宁。
日暮谈天,书休谒鬼,戏注孙阳相马经。
萧萧路、剩江关辞赋,愁煞兰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著名的现代诗,由毛泽东于1925年创作。这首诗不仅是中国革命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下面将详细介绍《沁园春·长沙》:

  1. 作品原文及其翻译:《沁园春·长沙》全文如下: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翻译:在深秋的日子里,独自站立在湘江边,眼前展现的景象是:一道江流从北向南奔流而去,在橘子洲头停歇。看到两岸山峰被晚霞染成了一片红色,树林里叶子变成了秋天的颜色。江面宽广清澈,许多船只像箭一样争先恐后地划行着。雄鹰在空中翱翔,鱼儿在水中畅游,万物都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生存能力。我不禁感到茫然和辽阔,心中充满了疑问,这茫茫大地,将由谁来主宰呢?曾经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结伴来到这里游览。回想我们年轻时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的日子。那时我们满怀豪情,充满自信,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和指斥。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把酒言欢,激情洋溢,用文笔表达我们的主张和见解。还记得那时候吗?我们在大江中击水,波浪阻止了船前行,船却依旧向前行进。
  1. 作品背景及作者介绍: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革命意识。他不仅关心国家的大事,还积极参与各种政治活动。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青年学生的抱负和对未来的期望。毛泽东在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使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2. 作品赏析与批评:此诗在艺术表现上非常出色。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如“鹰击长空”象征着勇敢和力量,“鱼翔浅底”则代表着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这首诗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部革命宣言。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革命理想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毛泽东在这首诗中也展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和尊重。他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意象,使诗歌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沁园春·长沙》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它还承载着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望和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希望。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每一位读者深入研究和体会其深远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