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二首 其二

潦草一年年,似人蚕眠。
玉堂清冷与萧然。
解意江湖漂泊苦,我亦啼鹃。
涂抹衍波笺,短咏长篇。
欲将身化岭南船。
送尔仙山楼阁上,挥手云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二首 其二’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组九首诗中的第二首。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与柳宗元并称为“李杜”,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他的诗歌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雄浑,富有哲理。刘禹锡的诗歌以豪放著称,其代表作《陋室铭》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皆传颂一时。
  1. 诗歌原文
    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清浅见琼砂。
    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

  2. 诗歌鉴赏

  • 意象生动:诗中“洛水桥边春日斜”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色,洛水之畔,阳光斜照,春意盎然,而“碧流清浅见琼砂”则形容了河水清澈,可见河床如玉般的沙子,形象鲜明且富有诗意。
  • 情感细腻:通过对比“无端陌上狂风疾”和“惊起鸳鸯出浪花”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内心的震撼。这两句诗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动。
  • 主题深刻:“洛水桥边春日斜”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美好时光流转无常的感慨。通过“惊起鸳鸯出浪花”这一画面,诗人表达了对生命脆弱和易逝的思考,同时也暗含着对人间繁华的短暂和无常的感叹。
  1. 历史影响
  • 该诗作在晚唐时期即已广为流传,深受当时及后世读者的喜爱。其清新脱俗的语言风格以及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刘禹锡的《浪淘沙二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文学作品,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深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