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亦悲歌士。
忆当时、青云结客,黄沙射雉。
三十行年豪气尽,川上低徊流水。
看遍了、江山如此,圆缺阴晴今古共,达人心、那不如灰死。
知我者、二三子。
已曾三食神仙字,笑饥蟫梭巡雪案,消磨败纸。
不断车雷喧客枕,欲借杜家聋耳。
更无奈、别人燕市。
满目风烟兄弟感,夕阳中、长揖分行止。
都付与、画图里。
贺新郎五十八首 其十八
介绍
《贺新郎·五十八首》中,“其十八”指的是蒋士铨的《贺新郎五十八首》中的第十八首《我亦悲歌士》,该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深沉感慨。蒋士铨是清代戏曲家、文学家,他的这一作品不仅是其个人抒情之作,也是当时社会风貌的缩影。
蒋士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我亦悲歌士》这首词作,通过细腻的心理描摹与深刻的历史感悟,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境遇和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刻画,蒋士铨不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我亦悲歌士》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蒋士铨擅长运用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传达了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如在词中,“三十行年豪气尽,川上低徊流水”这两句,不仅描述了自己岁月流逝、壮志难酬的无奈,也体现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如“剪灯煤、颦而坐者,萧然愁旅”,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了一种静谧而又沉重的氛围之中。
该词作在结构上呈现出清晰的起承转合,使得整首词既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开篇以景起,“一夜清明雨”一句,既点明了时间背景,也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基调。接下来的内容,则由个人的情感逐渐过渡到对过往历史的回顾与感慨。最后,通过对“知我者、二三子”及“画图里”等句的描写,将整个词作的主题收束,表达了一种超脱物外、归于虚无的哲思。
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看,蒋士铨的《我亦悲歌士》在古代诗词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多有感时伤世之作,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忧虑。而蒋士铨的作品,不仅反映了这一时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此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蒋士铨也寄托了他对于历史变革的期待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思考,使其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层面,具备了更深层次的人文价值。
《我亦悲歌士》作为蒋士铨《贺新郎五十八首》中的第十八首,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反映了他对于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通过这首词作,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时代的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