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五首 其二

梦中曾到,向东林结社,西林拄笏。
大石桥边呼慧远,不畏虎声剩谷。
鹿洞芝肥,麝囊花紫,醉倚芙蓉簇。
白云留我,莲花峰下同宿。
醒后游迹俱非,衣鹑马狗,仍逐穷途哭。
十载天涯几两屐,踏遍太行千曲。
投笔归来,布帆无恙,稳泛浔江绿。
青山相对,形容偃蹇如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酹江月·梦中曾到,向东林结社,西林拄笏》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作者梦中与友人在东林寺结社、西林寺拄笏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在自然美景中的感悟和对友情的珍视。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该作品:

  1. 创作背景
  • 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文章广为传颂,尤以豪放派风格著称于世。
  • 词的创作时间:《酹江月五首》包括《其一》、《其二》、《其三》、《其四》和《其五》,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至四年间。其中《其二》作为其中之一,展现了他在贬谪黄州期间的心境变化和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酹江月五首之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梦中与朋友相聚的场景,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 语言优美: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大石桥边”、“鹿洞芝肥”等,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魅力。
  • 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愁,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苏轼的《酹江月五首》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被后人模仿和学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 历史评价:历史上对苏轼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无论何种观点,都不可否认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

《酹江月五首之二》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慨的词作,也是宋代文化和诗歌艺术的典范之作。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能深入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还能体会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和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