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四首 其四

万家生计萧然。
未装棉。
欲赋东人,杼柚吁苍天。
哀鸿住,秋风莫,幸停鞭。
鞭挞穷时、变作枕戈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相见欢是一首表达作者对时代衰败和人民苦难的深刻思考的作品。以下是对“相见欢四首 其四”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
  • 端木埰,字子畴,江苏江宁人,清代文学家。
  • 同治年间年四十余时开始以优贡身份参与科举,光绪年间官至侍读。
  1. 诗词原文与翻译
  • 原文:“万家生计萧然。未装棉。欲赋东人,杼柚吁苍天。哀鸿住,秋风莫,幸停鞭。鞭挞穷时、变作枕戈眠。”
  • 译文:家中的生计已经萧条无力,连衣服都没有来得及缝制。我本想向东人诉说这困境,却只能叹息,面对苍天的不公。看着那些流离失所的鸟儿,秋风中它们无助地徘徊,而我只能停下马鞭。在这困苦的时候,我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剑戈之中。
  1. 诗词赏析
  • “万家生计萧然”,描述了社会的动荡给普通人带来的生活困扰。
  • “未装棉”,暗示着人们生活的窘迫和无奈。
  • “欲赋东人”,表达了诗人想要向周围的人倾诉心中的苦楚。
  • “杼柚吁苍天”,用杼轴和织布机的声音来象征人民的疾苦和无助。
  • “哀鸿住,秋风莫,幸停鞭”,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哀鸿(即失去家园的鸟)在秋风中无家可归。
  • “鞭挞穷时、变作枕戈眠”,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

端木埰在其诗作《相见欢》中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启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