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三首 其三

别绪萦怀抱。
念近来,安和眠食,娇婴乐笑。
蜗角蝇头何足论,且自心存古道。
想治郡,风猷清峭。
保赤经纶推爱子,坐春台,万姓争欣祷。
争颂赞,使君好。
爱憎毁誉休争较。
一任取,高牙大帱,不堪同调。
共有天家司牧寄,我自冰渊励操。
公论在,蛮华犵鸟。
待得甘棠歌四溢,看神君,气与秋天杳。
须不学,宦途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新郎·三首》是宋代诗人刘辰翁的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信息:刘辰翁,字君孙,号东山,晚号须溪、南湖居士等,别号四明狂客、归来子。他是南宋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生于宋宁宗嘉定年间,卒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生活,因此被后人广为传诵。
  2. 作品原文:海底珊瑚树。问鲛人、几时擎出,碎为繁露。茜女拾来纫成佩,妆点江南岁暮。便掩映、含章窗户。更着绛绡笼玉骨,怕黄昏、不向孤山路。银烛暗,未归去。梦中曾被**。
  3. 内容概述:《贺新郎·三首》共有三首作品,其中第三首《贺新郎·其三》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诗中写道:“海底珊瑚树。问鲛人、几时擎出,碎为繁露。茜女拾来纫成佩,妆点江南岁暮。便掩映、含章窗户。更着绛绡笼玉骨,怕黄昏、不向孤山路。银烛暗,未归去。梦中曾被**。”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4. 历史背景:刘辰翁生活在南宋末年,这个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他的诗作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在《贺新郎·三首》中,第三首《贺新郎·其三》也反映出了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情感。
  5. 艺术特色:刘辰翁的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贺新郎·三首》中,第三首《贺新郎·其三》以其深沉的历史感、浓厚的乡愁色彩以及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6. 评价反响:刘辰翁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极高的评价。他的诗篇不仅体现了个人情感的抒发,还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现实。在现代,刘辰翁的诗歌依然被广泛研究,成为了解宋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窗口。
  7. 影响传承:刘辰翁的诗歌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对海外华文文学有着重要贡献。他的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世界的桥梁。

《贺新郎·三首》不仅是刘辰翁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南宋末年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