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两送朱提,狗尾乞怜,莫怪人嫌分润少;
三年成白顶,蛾眉构衅,翻令我作丈夫难。
嘲何乃莹联
介绍
《嘲何乃莹联》是清代诗人端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讽刺。端方(1861年—1909年),字午桥,号匋斋,满洲正白旗人,是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人。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晚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
《嘲何乃莹联》原文为:“百两送朱提,狗尾乞怜,莫怪人嫌分润少;三年成白顶,蛾眉构衅,翻令我作丈夫难。”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而不择手段的现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深刻批评。
诗中“百两送朱提”与“三年成白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暗指有人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惜重金送礼,后者则形容有些人在权力的腐蚀下逐渐失去本色,成为金钱的奴隶。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也反映了作者对于道德沦丧的深刻忧虑。
“莫怪人嫌分润少”和“翻令我作丈夫难”两句,则是对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的人的辛辣讽刺。这两句诗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将那些利用职权为自己牟利的人比作“狗头”,暗示了他们的卑劣和无耻。
全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作者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诗人表达了对公正社会的期望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个人品行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嘲何乃莹联》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评论。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研究清朝末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同时,这首诗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社会和文化的深入思考。
《嘲何乃莹联》作为端方的代表作,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篇反映时代风貌的社会评论。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学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广大读者而言,这首诗则提供了一个审视现实、反思历史的独特视角,让人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对当下的社会现象有所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