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前寺联

即心即佛,但从彼岸问迷津,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
是色是空,诚向兹山瞻法相,洞口祥云护处,变化无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普陀山前寺联”是清朝实诚的作品,其内容充满了佛教的意境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即心即佛,但从彼岸问迷津,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烦恼,寻求内心平静与解脱的心境。这句话揭示了佛教中“即心即佛”的思想,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要有一颗宁静的心去探索和寻找真理。同时,通过“渡头宝筏开时,慈航有路”这样的意象,传达了一种希望和指引,让人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是色是空,诚向兹山瞻法相,洞口祥云护处,变化无方”,进一步探讨了佛教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观点。这句诗意味着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固定的界限和形式,只有通过深入的理解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而“诚向兹山瞻法相”,则是一种修行的态度,提醒人们要真诚地面对生活,观察并理解一切现象的真相。

“普陀山前寺联”作为一首充满佛教哲理的诗作,不仅美化了文学作品的形式,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和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