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长安秋雨夜赋

曲巷低窗云色暮。
节近黄花,又下凄凉雨。
长记江南杨柳渡,孤篷剪烛曾听处。
悔别翻将书信误。
雁落吴天,已是愁难诉。
今夜长安千万户,相思不为砧声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蝶恋花》是一首由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词。这首词作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邃的情感体验。下面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 厉鹗,清代浙江钱塘人,字太鸿,号樊榭,是浙西词派的中坚人物。他多次应科举不中,家贫性孤峭,耽于山水与诗馀。厉鹗不仅诗歌造诣深厚,其词亦颇具特色。
  1. 诗词原文
  • 节选一:曲巷低窗云色暮。节近黄花,又下凄凉雨。
  • 节选二:长记江南杨柳渡,孤篷剪烛曾听处。
  • 节选三:悔别翻将书信误。雁落吴天,已是愁难诉。
  • 节选四:今夜长安千万户,相思不为砧声苦。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曲巷低窗云色暮”通过描绘秋日黄昏时的景象,营造了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又下凄凉雨”则增添了一丝凄清之感,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 情感细腻:词人巧妙地运用“孤篷剪烛”和“江南杨柳渡”等意象,表达了离别之痛和思念之深。《悔别》一词更是直接抒发了因书信错误而引发的悔恨之情。
  • 意境深远:词中的“相思不为砧声苦”反映了词人在异乡漂泊时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在孤独寂寞中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蝶恋花》作为厉鹗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体现了厉鹗作为浙西词派杰出代表的文学成就。
  • 艺术价值:这首词以其精巧的构思、深情的笔触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示了词人在艺术表现方面的高超技巧。

通过对《蝶恋花·长安秋雨夜赋》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厉鹗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在情感表达上也极具深度和广度。通过学习这首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