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 绿萼梅

生九疑,住九疑。
自小山光染玉姿。
碧罗天上飞。
春到时,雪到时。
独向花中咏绿衣。
断魂烟月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长相思·绿萼梅》是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词。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他以诗名于世,尤其擅长宋诗,著有《樊榭山房集》等多部著作。

《长相思·绿萼梅》的创作背景、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历史影响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分析:

  1. 创作背景:《长相思·绿萼梅》是厉鹗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后,乾隆元年(1736)应博学鸿词科试而无意仕进之时创作的。这一时期厉鹗潜心著述,博览群书,尤熟于宋史,其诗宗陶渊明、谢灵运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自成一家。因此,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与厉鹗的学术生涯和人生态度密切相关。

  2. 内容:词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花的美丽与高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无法忘怀的情感。词中“碧罗天上飞”形容梅花如天上飘落的绿萼,生动形象;“独向花中咏绿衣”则展现了诗人独自欣赏梅花的情景,流露出孤独与寂寞之感;“断魂烟月知”则传达出诗人因思念而产生的哀愁。整首词语言典雅,情感真挚,体现了厉鹗诗歌的艺术风格。

  3. 艺术特色:厉鹗的词作以其妍炼幽隽、自成一家的艺术特色著称。《长相思·绿萼梅》在结构上运用了传统的七言词牌形式,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首词既有画面感又充满诗意。此外,厉鹗的词作在用典方面也十分讲究,往往能够引经据典,增强作品的文化底蕴和深度。

  4. 历史影响:厉鹗的诗词在清朝时期就已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享有盛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都对他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和赏析,认为《长相思·绿萼梅》是厉鹗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之作,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长相思·绿萼梅》不仅是厉鹗个人创作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研究清代文人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文献资料。对于喜爱古典诗词的读者来说,深入研读并理解《长相思·绿萼梅》,不仅能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还能进一步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