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虫尔何知,善齧称其职。
回臭性所甘,蹠香独不即。
求伯夷种粟,向仁祖索食。
试诘玉溪生,此理定无惑。
弃瘠而涵腴,是为虱之贼。
故人耸山肩,寒几灯影侧。
语我怒虱辈,往往见于色。
但丛败絮缯,那缘好要襋。
饕如供帐行,暴或梦枕逼。
口中妨吟情,爪㡳费书力。
汞驱羞空囊,草辟谢多识。
安能学猕猴,择之终日昃。
早起筮得离,当付女丁殛。
燎原固足快,歼类似犹恻。
龙性称难驯,鹤仪颇孤特。
虱于二者闲,殊形尚潜匿。
用以成君高,有怨始见德。
为君回束缊,一点星影赩。
上烂田中螟,下照水中蜮。
烘虱和葭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烘虱和葭白》是清代著名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厉鹗深厚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小虫的观察与思考,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从艺术手法来看,诗歌以“烘虱”和“葭白”为题,寓意深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蝉蜕化为仙鹤,而虱子则象征微贱之物。通过这两种相对立的形象,诗人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追求高洁的人生态度。此外,诗句中的“善齧称其职”、“求伯夷种粟,向仁祖索食”,则透露出作者对于古代圣贤行为的仰慕与思考。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从文学主题上看,《烘虱和葭白》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烘虱和葭白·微虫尔何知》中“回臭性所甘,蹠香独不即”,描述了昆虫的本能行为,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无奈和顺应。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广泛的共鸣,触动读者内心深处对于生命本质的思考。
从文化背景上分析,《烘虱和葭白》创作于清末时期,那时的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对细小生物的描述,隐喻了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例如,“语我怒虱辈,往往见于色”等句子,可能暗指了当时社会上某些人对微小事物的轻视或忽略。
《烘虱和葭白》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界的小虫的诗歌,它还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处境与心态。通过这首简短而深刻的作品,可以窥见厉鹗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