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秋夜闻络纬

清月出三更,重露零百卉。
空堂风骚骚,卧听虫恤纬。
不能成我衣,尔虫焉足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广陵秋夜闻络纬》是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诗,诗名取意于“清月出三更,重露零百卉”,描述了诗人在广陵的秋夜里独自聆听络纬(即蟋蟀)叫声的场景。这首诗不仅是厉鹗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其个人情感和哲理的深刻表达。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朝诗人、学者。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元年(1736)应博学鸿词科试,未仕而潜心著述。
  • 时代背景:该诗作写于清代,当时文人雅士多有以诗词歌咏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习惯。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清月出三更,重露零百卉。空堂风骚骚,卧听虫恤纬。不能成我衣,尔虫焉足贵。
    这四句诗直接表达了厉鹗的感受:“清月出三更,重露零百卉”描绘了深夜时分的宁静与美丽;“空堂风骚骚”传达了秋风带来的凉爽;“卧听虫恤纬”则表现了诗人静心倾听蟋蟀叫声的情景。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及其中的昆虫鸣叫,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内心的孤独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认为即使是微小如蟋蟀的声音,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厉鹗巧妙地使用了“清月”、“重露”、“空堂”、“风骚”、“虫恤纬”等意象,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和画面感的秋夜场景。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优美,用词考究,充满了文学性,如“清月出三更”、“重露”等词汇都极具画面感,使得整首诗读来令人感到宁静而深远。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背景:这首诗反映了清朝中后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展现了他们对于自然美的感悟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 传承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厉鹗的这首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广陵秋夜闻络纬》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句,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扇窥探古代文人生活与思想世界的窗口。在欣赏的同时,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