渚中有渚吾旧句,三年重问梅花渡。
人不看花花看人,郑老周郎已泉路。
同行诗客比水曹,情与梅花如胏附。
初过石函三两株,旋转法华千万树。
远蔟渔汀未销雪,近遮山屋才开雾。
香来竹外逆风闻,枝压桥边舍舟步。
繁花乱插天作纸,疏影横眠池是谱。
纵饶画手有汤杨,那比春工多活趣。
平生万事苦蹉跌,花趁晴看亦遭遇。
微吟西日为予迟,游踪又逐寒蜂去。
同吴可堂河渚探梅
介绍
《同吴可堂河渚探梅》是清代厉鹗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梅花盛开之时,与朋友一起探寻梅林的情景,充满了文人墨客间的雅兴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同吴可堂河渚探梅》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厉鹗的艺术风格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诗的开篇“渚中有渚吾旧句,三年重问梅花渡”便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里的“渚中有渚”,既指代了诗人自己曾在某地创作过诗句,又巧妙地运用了叠字的修辞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而“吾旧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作品的珍视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紧接着的“三年重问梅花渡”,则揭示了这次探访梅花的经历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三年的时光沉淀,诗人对于梅花的热爱和追寻之情溢于言表。
诗中“人不看花花看人,郑老周郎已泉路”一句,通过对比人与花的关系,以及历史人物的消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这句诗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引人深思。
“同行诗客比水曹,情与梅花如胏附”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同行的朋友如同水流一般自在,与梅花的情感交流如同骨肉相连。这里的“水曹”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或职位,用以形容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而“情与梅花如胏附”则表达了诗人与梅花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初过石函三两株,旋转法华千万树”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色,还隐含着佛教文化的影响。在这里,“石函”可能指的是佛教经文的载体,而“法华”则是佛教中的一种重要经文。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佛法的理解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诗中还多次提及梅花,如“初过石函三两株”,“旋转法华千万树”,“香来竹外逆风闻”,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梅花的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同时,“枝压桥边舍舟步”等句子,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场景。
《同吴可堂河渚探梅》不仅是一首充满艺术美感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