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天宇晴,暖风吹我衣。
片帆一何驶,沙燕相随飞。
不断故乡山,新绿初生肥。
谢村已回首,仲墅望依依。
宽漾十二里,中有诗人扉。
幽栖如此少,远戍竟尔违。
桑阴看浴蚕,草舍闻呼豨。
当从田父饮,莫叹季女饥。
舟过横里怀平松雨先生故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舟过横里怀平松雨先生故居》是清代诗人厉鹗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厉鹗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反映了他对于故乡和先贤的深厚情感。
《舟过横里怀平松雨先生故居》的创作背景与作者厉鹗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厉鹗(1692—1759),字平远,杭州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官场到谪戌的变迁,这种人生经历在他的诗作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在这首诗中,“舟过横里怀平松雨先生故居”表达了厉鹗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从文学角度来看,厉鹗的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全诗采用白描手法,简洁而富有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感慨。诗中“片帆一何驶,沙燕相随飞”等句,生动描绘了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而“万顷水云横里北,百年丘陇洛山阳”则通过宏大的景观,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沉思和对自然的敬畏。
《舟过横里怀平松雨先生故居》不仅是厉鹗个人的抒发,也反映了清代文人的文化心态。在这个时期,文人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时代、社会以及个人命运的思考。厉鹗的诗作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精神追求。
这首诗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性,更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无论是对于研究清代文学的人,还是普通的读者,这首诗都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它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家乡、历史的深情厚意。
在了解《舟过横里怀平松雨先生故居》的基础上,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与历史意义:
- 文化背景: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士子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极高的重视。厉鹗作为一位文人,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文人的思想特点和审美情趣。
- 历史影响:厉鹗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先贤的敬仰,这种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追求。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也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舟过横里怀平松雨先生故居》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沟通着历史与现实。这首诗不仅是厉鹗个人情感的体现,也是清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缩影。通过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故事,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