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英梦堂晚过寓斋元韵

海津多沮洳,高馆傍古堞。
闭门秋草长,无客共日涉。
司马方外流,趣远神先惬。
主人呼灯至,小坐听风叶。
即此寻元言,相期在白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英梦堂晚过寓斋元韵》是清代诗人厉鹗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内心的宁静与思考。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
  •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元年(1736)应博学鸿词科试,无意仕进,潜心著述。
  • 厉鹗博览群书,尤熟于宋史,诗宗陶渊明、谢灵运及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妍炼幽隽,自成一家。他的诗歌创作丰富多样,包括《樊榭山房集》二十卷、《湖船录》一卷、《南宋院画录》八卷、《宋诗纪事》一百卷、《南宋杂事诗》一卷及《绝妙好词笺》等。
  1. 诗词原文
    海津多沮洳,高馆傍古堞。
    闭门秋草长,无客共日涉。
    司马方外流,趣远神先惬。
    主人呼灯至,小坐听风叶。
    即此寻元言,相期在白业。

  2. 诗歌解读

  • 景物描写:诗中“海津多沮洳”描绘了海滨地区泥泞的自然环境,“高馆傍古堞”则展示了古建筑与地势的和谐共存。这些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也体现了他对古代建筑的尊重和欣赏。
  • 生活哲学:“闭门秋草长,无客共日涉”反映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渴望。这种生活哲学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和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 艺术表达:通过“司马方外流,趣远神先惬”和“主人呼灯至,小坐听风叶”等句子,诗人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对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向往。这种艺术表现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哲理性。
  • 人生理想:最后两句“即此寻元言,相期在白业”则明确表达了诗人的人生理想。他认为通过隐居和静思,可以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实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这种人生理想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追求和实践。
  1. 诗歌背景
  • 《酬英梦堂晚过寓斋元韵》创作于乾隆元年(1736),此时厉鹗尚未进入仕途,而是选择了专心致志地进行文学创作。这一背景为理解诗歌中的隐逸情怀提供了重要线索。

《酬英梦堂晚过寓斋元韵》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反映诗人独特审美情趣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厉鹗的文学成就,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的重要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