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君任见示后周西岳华山碑且索赋诗

方君好古人共知,探讨金石忘饥疲。
炎晖堪畏早过我,手示宇文西岳碑。
非狐非貉本篡窃,明月坠后魏祚移。
天和之际主英毅,关中形胜邦家基。
素祇首重豫州镇,严恭祀事无敢嬉。
文先归美亦有体,谄晋公护殊可嗤。
礼乐应自天子出,奈何冢宰侈其词。
使非含仁平内难,神器不待杨氏窥。
题云万纽于瑾撰,系出唐裔赐姓为。
当年代族九十九,此其一耳居山陲。
典午推寅世递嬗,因生胙土纷难追。
文渊隶书兼籀篆,奉敕称字固大痴。
裴回更忆达奚武,请雨华岳刚同时。
攀藤直上玉女顶,白衣见梦甘霖施。
于今江介方苦旱,安得长吏虔如斯。
为君赋此已夏杪,客窗怅望凉飔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方君任见示后周西岳华山碑且索赋诗》是唐代诗人李洞所作,此诗作中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语言技巧。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一、诗歌原文与翻译

1.诗句解析

  • 首句“峰峦如聚”:描绘了华山山峰众多,如同聚集在一起的景象。
  • 次句“若非群玉山头”:表达了华山的美丽,仿佛是从无数玉石汇聚而成的山头。
  • 第三句“会当凌绝顶”:寓意着攀登至华山之巅的愿望,象征着高远志向和不屈精神。

2.翻译建议

  • 第一句翻译:“The peaks seem to gather together.” (山峰似乎聚集在一起。)

  • 第二句翻译:“It must be the Yu Mountain, where the masses of jade gather.” (它一定是群玉山,那里玉石聚集。)

  • 第三句翻译:“I will certainly reach the peak of the Hua Mountains.” (我一定要登上华山的最高峰。)

    二、历史背景和作者介绍

    1.背景知识

  • 华山简介:华山,古称“西岳”,位于中国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

  • 西岳的意义:在中国古典文化中,西岳通常代表着权威、尊严和崇高的精神象征。

2.作者信息

  • 李洞生平:李洞是唐代诗人,字少微,号龙阳子,长安人,与贾岛友善。他的诗风清新淡雅,多有感伤之作。

  • 文学成就:李洞的作品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主题与思想内容

    1.主题表达

  • 追求与挑战:通过攀登华山之巅的比喻,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 自我超越:诗中的“会当凌绝顶”反映了诗人渴望超越自我,实现更高境界的人生目标。

    2.思想深度

  • 自然与人的关系:通过描绘华山的自然美景,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 个人修养与追求:反映了诗人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高尚理想追求的坚持。

    四、语言特色与艺术手法

    1.语言特点

  • 简洁明了:整首诗语句简练、直接,没有多余的修饰语,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特点。

  • 形象生动: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2.艺术手法

  • 比喻手法:将华山比作群玉山头,使得抽象的山景变得具象化,易于读者理解。

  • 象征手法:通过攀登华山之巅的愿望,象征着人生的追求和理想的实现。

    五、社会影响与评价

    1.社会影响

  • 文化传承:李洞的《方君任见示后周西岳华山碑且索赋诗》作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 教育意义:该诗在教育和激励人们面对困难、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2.评价

  • 文学价值:被历代学者和文人誉为“唐诗之珍”。

  • 历史地位:《方君任见示后周西岳华山碑且索赋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被视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之作。

通过对《方君任见示后周西岳华山碑且索赋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精髓及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洞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