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岑敷青莲,郁然抱精庐。
出郭路匪遥,短策破睡馀。
僧厨已过午,寂寥冷钟鱼。
苍髯韵天风,渺若太古初。
亭空试一窥,泉影蚀蟾蜍。
掬之冷沁齿,碧华溢方诸。
映地伫开明,在山妙涵虚。
缅彼南涧翁,早负冰清誉。
馆甥得东莱,于此读群书。
饮水寻孔颜,真乐恒晏如。
古人不可见,落日归鸟疏。
游慈相寺半月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慈相寺半月泉并非文学作品,而是苏东坡的一首诗作,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赞赏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91年,当时苏轼被贬至杭州任通判,闲暇之余前往德清县的慈相寺游览半月泉。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著称于世。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影响深远。而《游慈相寺半月泉》正是他众多佳作中的一篇,展现了其深邃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诗中“请得一日假,来游半月泉”表达了苏轼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他利用休假时间,来到这泉水清澈、景色宜人的地方,领略自然之美,体验宁静与和谐。诗中的“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则形象描绘了半月泉如月牙般弯曲流淌的景象,以及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美景。
在《游慈相寺半月泉》中,苏东坡还融入了自己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他通过观察水面上的月牙形状,联想到人生中的起起落落,感慨岁月如梦,世事如烟。这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使得这首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美的描述,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游慈相寺半月泉》不仅是苏东坡个人对自然的赞美之作,也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自然景观描写,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人生哲理和苏东坡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