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雨中

夹竹夭桃蘸小红,水高鱼沪没芦丛。
南湖春物无人管,都付斜风细雨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湖雨中》是浙江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体现了诗人在特定自然景象下的心境和感慨。下面将深入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元年(1736)应博学鸿词科试,无意仕进,潜心著述。厉鹗博洽群书,尤其熟于宋史,其诗词作品具有婉曲幽深的风格,字句清远,声调和谐。
  • 文学成就:著有《樊榭山房集》二十卷、《湖船录》一卷、《南宋画院录》八卷、《宋诗纪事》一百卷、《南宋杂事诗》一卷及《绝妙好词笺》等作品。
  1. 诗歌原文
  • 夹竹夭桃蘸小红,水高鱼沪没芦丛。
  • 南湖春物无人管,都付斜风细雨中。
  1. 诗意解析
  • 景致描绘:首两句描绘了南湖春日的景色,夹竹夭桃颜色鲜艳,与水中红色的荷花交相辉映,营造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水面上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而芦苇丛中似乎也掩映着某种生机。
  • 情感表达:第三句“南湖春物无人管,都付斜风细雨中”表达了诗人对南湖春光被无情风雨打乱的感慨;第四句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他感到自己在世外的静谧中品味着孤独,同时也透露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厉鹗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到乾隆年间,这个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氛围浓厚,文人多注重诗歌的创作和理论研究。
  • 个人经历:厉鹗本人虽未入仕,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因此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淡然。
  1. 艺术特色
  • 语言运用:《南湖雨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 意象选择:诗中的“夹竹夭桃”和“红荷花”等意象,以及“斜风细雨”等天气现象,都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意境空间。
  1. 历史评价
  • 后世影响:《南湖雨中》作为厉鹗的代表作品之一,受到了后世学者的关注和高度评价。一些学者认为这首诗是厉鹗晚年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内心的孤独与超脱。

《南湖雨中》不仅是厉鹗个人情感世界的一种展现,也是清代文人隐逸生活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进而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