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句廊晚步二首 其一

近日幽寻屡出郊,朅来山馆燕新巢。
斜阳一抹风廊影,葵写圆花竹写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觅句廊晚步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当时杜甫在成都草堂。诗题中的“觅句”,意指寻觅佳句,即创作佳句。

原文:
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
叶声寒雨里,天色晚来秋。
飞鸟相与还,吾亦无以归。
不作江南断肠句,但赠西江使君。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时杜甫寓居成都,流寓他乡,心情郁结,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抒写羁旅愁思的七律。

首联“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两句,写客中见晨景而思乡的情绪。蜀地多山,天气阴晦,终年不开晴日,这是诗人初到成都时的实感。此时已是初夏,阳光照耀着成都的江边栏杆,景色明朗开朗,诗人顿觉心情舒畅,精神为之一爽,于是发出由衷的赞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颔联“叶声寒雨里,天色晚来秋”两句,写客中闻雨闻秋而思乡的情绪。诗人由初晴转觉凉意袭来,抬头四望,只见树叶瑟瑟作响,雨声淅淅沥沥,这声音似乎在催促行人回归故乡。此时,夕阳西下,天空一片暗淡之色,不禁让人想起秋天的萧瑟和凄凉。

颈联“飞鸟相与还,吾亦无以归”两句,写客中思归的情绪。诗人看到一群群候鸟南飞,不由想到自己也是飘零在外,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这里的“飞鸟相与还”并非真的指鸟儿要飞回南方,而是比喻自己像候鸟一样四处飘泊,不知何时能回到故乡。同时,这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

尾联“不作江南断肠句,但赠西江使君”两句,写客中寄情之意。诗人虽然身处异乡,但心中始终牵挂着故乡的亲人和朋友。因此,他并没有写出那些充满哀伤的江南诗句,而是选择用更加豪迈、激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慷慨激昂的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也展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韧的精神风貌。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体验,抒发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的孤独、寂寥和思归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