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秋声馆追悼圣几

斜日生衣更一来,竹边门户讶风开。
展书误字曾亲勘,抚树新阴尚近栽。
已是披帷无处所,何因化鹤再飞回。
牙弦一绝千行泪,山水清音为写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过秋声馆追悼圣几》是清代诗人厉鹗的一首古体诗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人生平:厉鹗,字太鸿,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卒于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著有《樊榭山房集》。其文学成就颇高,在诗歌领域亦有着独特的贡献和影响。

  2. 诗词原文
    斜日生衣更一来,竹边门户讶风开。
    展书误字曾亲勘,抚树新阴尚近栽。
    已是披帷无处所,何因化鹤再飞回。

  3. 诗词鉴赏:厉鹗的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他对故人的怀念之情。首句写时间与景象,夕阳西下,衣物被微风吹拂;次句描绘了门前竹子随风摇曳的情景。第三、四句抒发了作者对故人已逝的哀伤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第五、六句更是将读者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无法面对现实、只能寄托于想象中的情景。最后两句则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充分体现了厉鹗作为一位杰出文人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4. 艺术特点:厉鹗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艺术感知。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来表达自己深沉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他的诗歌语言优美,用词考究,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不乏现代诗歌的创新精神。这种结合既显示了他个人的独特风格,也反映出当时诗坛的整体面貌和文化氛围。

通过对《重过秋声馆追悼圣几》的分析,可以发现这首诗不仅是厉鹗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也是清代文学的一个重要代表。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