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调大宗纳姬京邸

才子西清近接联,钿车初驾正华年。
由来燕玉多能暖,何况张星本在天。
学拜床婆先锁院,预修眉史有如椽。
故人远在江湖外,未得亲逢却扇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调大宗纳姬京邸》是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的无奈以及对友人的期望和祝福。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厉鹗简介: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清代著名诗人。厉鹗博学多才,尤其擅长宋词,其作品深受后世推崇。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寄调大宗纳姬京邸》
    才子西清近接联,钿车初驾正华年。由来燕玉多能煖,何况张星本在天。
    学拜床婆先锁院,预修眉史有如椽。故人远在江湖外,未得亲逢却扇筵。
  • 翻译:才子西清临近相连,钿车刚刚驾车出行。自古燕地的玉石都能暖和,更何况张星本来就在天上。学习拜师如同锁院一般,预修历史记录如同大笔。老朋友远在江湖之外,未能亲自相见却要摆下宴席。
  1. 诗歌鉴赏
  • 意象分析:诗中“才子西清”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或是他的同辈人,象征着才华横溢;“钿车”则暗示了高贵的身份和地位。“燕玉”通常指北方的珍珠,而“张星”可能是指南方的明珠或象征性的光辉。
  • 情感表达:诗歌通过描绘诗人的志向和对友人的期待,流露出一种对官场生涯的失望和对友情的重视。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远方朋友的牵挂及对未来的展望。
  • 艺术手法:厉鹗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传统的文学修辞手法,如使用对仗(如“才子西清近接联”中的“才子”、“西清”、“近”等)、排比(如“学拜床婆先锁院”中连续的动词)以及设问(如“故人远在江湖外,未得亲逢却扇筵”),这些技巧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且易于理解。
  1. 文化背景
  • 宋代文化影响:厉鹗作为浙西派的重要作家,深受宋代文化影响,特别是对南宋词人的继承与发展。他的作品展现了对宋词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 清代科举制度:清代科举制度对厉鹗的人生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虽然无意仕进,但依然潜心著述,反映出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对知识的追求。
  1. 社会意义
  • 文人精神追求:厉鹗的诗作展示了当时文人的精神追求,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他的作品反映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对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
  • 人际关系的描写:诗中通过描写友情、师生关系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人际关系的一面。这种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

《寄调大宗纳姬京邸》不仅是一首诗词作品,更是一幅细腻描绘个人情感与社会关系的画卷。通过对这句诗的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厉鹗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能够欣赏到清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