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晴登吴山同竹田江皋西颢圣几作

振衣仍得蹑芳尘,追逐风光似有因。
灯市乍收三日雨,酒楼远接一湖春。
山王不入林中咏,陶谢居然我辈人。
谁赏钿车来往路,落梅如雪扑吟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晴登吴山同竹田江皋西颢圣几作’是厉鹗的一首诗作,表达了诗人在春日登高望远时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内心情感的抒发。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省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元年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是一位多产的文学作品作家,尤其擅长南宋诗词,其作品风格婉曲幽深,声调和谐。
  1. 诗句解析
  • 振衣仍得蹑芳尘:振衣即抖落身上的尘埃,蹑芳尘指追随春天的气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即使身着简朴也能感受到春天的芬芳和生机。
  • 追逐风光似有因:追逐意味着追寻美好的景色,有因则暗示了背后的原因或理由。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对于美好事物追求不已的态度。
  • 灯市乍收三日雨:灯市即市场上的灯火,乍收三日雨描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后天气转晴的景象。这句诗描绘了春雨过后的清新景象。
  • 酒楼远接一湖春:酒楼与一湖春之间通过“远接”一词建立了一种空间上的联系,传达出诗人对春天景色的向往和享受。
  • 山王不入林中咏:山王可能是指山中的王者或者山中的隐者,不入林中咏则表明他不涉足世俗纷扰,专注于自然之美。这句诗透露出诗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 陶谢居然我辈人:陶指陶渊明,谢指谢灵运,这两位诗人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厉鹗用“居然”表示自比,意指他的文学才华达到了与他们相同的高度。
  • 谁赏钿车来往路:钿车可能指的是装饰精美的马车,来往路形容车辆往来频繁的道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繁忙交通的感慨以及对于安静环境的向往。
  • 落梅如雪扑吟身:落梅形容梅花盛开的情景,如雪扑吟身则形容花瓣飘落如同雪花覆盖身体,营造出一种清雅宁静的氛围。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春晴登吴山同竹田江皋西颢圣几作》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诗中的意境推测,可能是在春天的一个晴朗日子进行的。
  • 创作地点:具体创作地点没有明确的记录,但可以推测是在浙江钱塘的吴山附近。
  • 创作目的:这首诗的创作目的可能包括欣赏自然美景、表达个人情感以及对自然的感悟等。
  1.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厉鹗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主题是对春天的赞美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 文化内涵:诗歌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怀和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
  1. 后世影响
  • 文学地位:厉鹗的这首《春晴登吴山同竹田江皋西颢圣几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被视为浙西派的重要作品之一。
  • 读者评价:许多现代读者认为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引发人们对自然和文化的联想和思考。
  1. 相关研究
  • 学术研究:已有学者对厉鹗的诗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他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
  • 比较研究:有些研究者将厉鹗的这首诗与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这首诗不仅是厉鹗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古代文人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