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经岁思悠悠,此夕星期暑未收。
鸾影周旋秦女扇,蛛丝辛苦汉家楼。
渐台露浅移东足,银浦风微到上头。
共道天人能会合,痴儿挥汗拜牵牛。
七夕苦热效西昆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夕戏效西昆体》是宋代诗人刘跂的作品,并非近现代诗人汪荣宝创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终年情脉脉,此夕夜迟迟。
玉宇秋来阔,珠帘夜后宜。
仙娥月为姊,海实树生儿。
露共云车下,风将鹊扇移。
鲛盘空有泪,椽笔未成诗。
通过了解《七夕戏效西昆体》的相关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刘跂的生平和作品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创作不仅体现了个人的艺术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风貌。
《七夕戏效西昆体》的创作时间与刘跂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刘跂,字斯立,号学易先生,是北宋时期的诗人,曾官朝奉郎。他的仕途经历了波折,最终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寿春。这段经历可能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同时也激发了他运用文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从内容上看,《七夕戏效西昆体》通过对七夕节夜晚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独特感受。诗中“终年情脉脉,此夕夜迟迟”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时光易逝的感慨;“玉宇秋来阔,珠帘夜后宜”则描绘了夜晚星空的辽阔和珠帘的雅致;而“仙娥月为姊,海实树生儿”等句子则富有想象力,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从艺术手法来看,《七夕戏效西昆体》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式,将月亮、星星、海树等自然元素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这种手法既新颖又具有创新性。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感悟。
《七夕戏效西昆体》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也是刘跂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体现。通过对其的深入了解,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