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林人语忽寻烟,来共堂头此夜禅。
本色住山深有味,清诗呈佛岂无缘。
竹龙行水风回后,栗鼠窥星月出前。
不待诸天诃放逸,心清坐听晓钟传。
宿云栖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云栖寺》是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心灵清净的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诗歌原文:入林人语忽寻烟,来共堂头此夜禅。本色住山深有味,清诗呈佛岂无缘。竹龙行水风回后,栗鼠窥星月出前。不待诸天诃放逸,心清坐听晓钟传。
作者简介: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诗人、文学家。《宿云栖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他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以及禅宗思想的认同。
诗歌赏析:首句“入林人语忽寻烟”描绘了一幅山林间清晨的情景,人们在树林中交谈,烟雾缭绕,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来共堂头此夜禅”则转入对寺院夜晚修行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一种超脱俗世的禅意生活态度。
主题思想:厉鹗在《宿云栖寺》中通过描绘云栖寺的自然景观和修行生活,传达了一种追求心灵平静与净化的思想。诗中的“本色住山深有味,清诗呈佛岂无缘”表明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理解,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繁华与纷扰,而在于内心的清净与悟性。
艺术手法:厉鹗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对比(“何许晚钟烟雨馀”与“花间蛱蝶舞蘧蘧”)和象征(“栗鼠窥星月出前”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这些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宿云栖寺》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学思考和精神追求的文学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厉鹗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对内心世界的探求,这也是他作品中一贯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