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张啸斋同舟渡江之作

依依老柳拂汀洲,我赋将归君始游。
风月西湖如有待,烟波东道若为谋。
乌丝剡纸蚕头字,白纻吴歌鸭觜舟。
自是高人情调逸,笛声吹过一江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张啸斋同舟渡江之作》是厉鹗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同游西湖时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下是具体分析:

  1. 厉鹗简介
  • 厉鹗(1692—1752),字太鸿,浙江钱塘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尤以词学成就著称,为浙西词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文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康熙年间至乾隆初年,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1. 作品原文
  • 依依老柳拂汀洲,我赋将归君始游。:这句诗描绘了老柳随风摇曳,映衬着即将离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即将离去的情绪。
  • 风月西湖如有待,烟波东道若为谋。:这里的“风月”象征着西湖的美丽风景,而“烟波东道”则暗示了旅途的艰险或未知。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于未来旅途的种种期待或忧虑。
  • 乌丝剡纸蚕头字,白纻吴歌鸭觜舟。:此句展现了诗人在书写时细致入微的笔法和对水乡风情的描绘。其中,“乌丝”指代古代书法用的黑色宣纸,“蚕头”是指书法中的一种笔法,即先按后提,形成蚕的形状;“白纻”是吴地流行的一种民间乐器,“鸭觜舟”则是形容船只形状。这些细节描绘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反映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 自是高人情调逸,笛声吹过一江秋。:最后一句强调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高洁情怀的特点,以及音乐给旅途带来的宁静与美好。笛声悠扬,似乎能穿越江水,带走了所有的烦恼与忧愁,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好。
  1. 作品风格
  • 婉曲幽深的风格:厉鹗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美感,深受读者喜爱。
  • 清远和谐的声调:厉鹗的诗词注重声调和节奏的把握,他的作品既有婉转悠扬之处,又不失清新明快之感。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 文化价值
  • 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厉鹗的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成果,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通过对传统诗词的继承与创新,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 启发与引导后世文人:作为浙西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厉鹗的创作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人学士,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次韵张啸斋同舟渡江之作》是厉鹗创作的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佳作,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与欣赏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