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残一舸到扬州,岁序无端已半周。
安隐钵单僧过夏,萧条风雨客迎秋。
病馀称药烦贤主,伏后尝瓜忆故丘。
柳巷南头诗老在,全家住久尚乡愁。
立秋日作和陈授衣
介绍
《立秋日作和陈授衣》是厉鹗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陈授衣的思念之情及秋天带来的感怀。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是继朱彝尊而起的浙西派的重要作家。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厉鹗婉曲幽深的词风,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自然景象的敏锐感受。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乾隆元年(1736)应博学鸿词科试,无意仕进,潜心著述。厉鹗博洽群书,尤熟于宋史,词宗南宋姜夔、张炎,婉曲幽深,字句清远,声调和谐,每成高境,是继朱彝尊而后起的浙西派的重要作家。
诗歌原文:
春残一舸到扬州,
岁序无端已半周。
安隐钵单僧过夏,
萧条风雨客迎秋。
病馀称药烦贤主,伏后尝瓜忆故丘。
柳巷南头诗老在,全家住久尚乡愁。诗歌赏析:《立秋日作和陈授衣》是厉鹗的一首七言绝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情感,成为厉鹗众多作品中的一部杰作。首句“春残一舸到扬州”描绘了一幅春天即将结束,船行至扬州的画面;第二句“岁序无端已半周”则表达了岁月匆匆,不知不觉间年岁已过半的观点。第三、四句“安隐钵单僧过夏,萧条风雨客迎秋”则通过僧人与风雨中的行者,展现了秋天来临的景象及其所带来的凄凉之感。第五、六句“病馀称药烦贤主,伏后尝瓜忆故丘”抒发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最后两句“柳巷南头诗老在,全家住久尚乡愁”则透露出诗人对家乡不变的情感,即使在他乡为官多年,心中始终牵挂着故乡的山水和亲人。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图景,并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家乡的眷恋。
诗歌创作背景:厉鹗的这首诗作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当时,厉鹗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虽无意仕途,却深受时代影响,关注着国家和社会的变化。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对时事、对人生、对自然的深刻思考。《立秋日作和陈授衣》即是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作品,它不仅是厉鹗个人情感的流露,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立秋日作和陈授衣》是厉鹗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一,以其深邃的情感、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厉鹗的文学成就,也能够更深入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