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晴晓行湖上

一年难得是春晴,落尽梅花始出城。
半白烟横山淡冶,初黄柳照水空明。
自披絮帽寒犹峭,才上篮舆趣便生。
底事不教浮艇去,寻僧又过乱泉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初晴晓行湖上》是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作者及背景:

  1. 诗歌内容
  • 春日的美景: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清晨,湖面上雾气未退,阳光透过薄雾,给半白的山峦染上了淡冶的色彩;初黄的柳树在水面上倒映出来,显得异常空灵。
  • 旅途中的愉悦:尽管是初晴的日子,但诗人仍披着絮帽,感受到寒风刺骨,但心中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旅程的期待和兴奋。
  1. 作者介绍
  • 厉鹗:厉鹗是一位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字太鸿,号樊榭。他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的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应博学鸿词科试,无意仕进,转而潜心著述。厉鹗博学多才,尤精通宋史,他的文学作品如《樊榭山房集》等都展示了他卓越的文学造诣和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与地点:《初晴晓行湖上》可能是在清朝初期的某个春季,诗人因某种原因离开城市,来到湖边进行早晨的散步。这个行为不仅是一种休闲,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寻求自然美来平衡紧张生活的心态。
  1. 文学价值
  • 艺术成就:《初晴晓行湖上》在艺术表现上非常精细,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画面,如“半白烟横山淡冶”和“初黄柳照水空明”,这些描述不仅捕捉了自然景色的美,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 文化价值:作为元代诗人黄溍的代表作品之一,《晓行湖上》也展现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态。

《初晴晓行湖上》不仅是一首诗文,它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生活态度,即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求片刻的宁静和美的享受。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