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感怀 其一

一宵迎送问如何,竹报平安独寤歌。
半世浮名疑画虎,全生拙计学藏螺。
诗因慵懒无心祭,鬼避清狂不待傩。
往事华胥空记省,五更庭燎动鸣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除夜感怀其一》是宋代诗人杨时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在除夕之夜的思乡之情和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作者生平:杨时是一位著名的宋代文人,他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 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宋代文人在除夕之夜的情感状态。除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人们在这个时候团聚,共度佳节,而杨时却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团圆,这种对比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1. 诗歌原文
  • 诗的原文:岁律已云尽,思家日日深。二年为客恨,千里倚门心。节物罗尊俎,儿童学语音。眩然如在目,恍惚梦难寻。
  • 诗意解析:这首诗的首两句“岁律已云尽,思家日日深”描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如逝水般流逝,而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却日益加深。接下来的两句“二年为客恨,千里倚门心”则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两年的孤独与无奈。诗人身在异地,每当夜深人静时,心中都会涌起一股归家的强烈愿望。而当节日到来时,诗人更是倍感思乡之苦,因为此时他只能通过遥望远方的家人来感受亲情的温度。
  • 节物的描写:“节物罗樽俎”,这里的“节物”指的是各种节日食物,而“罗”则暗示了丰盛的景象。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了节日气氛中的热闹和欢乐。而后面的“儿童学语音”,则描绘了家中儿童天真烂漫的样子,他们模仿着大人的声音,给节日增添了不少乐趣。
  • 梦境与现实的反差:“眩然如在目,恍惚梦难寻”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家的渴望和思念之深。他仿佛能看到家中的一切景象,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关切,但这些美好的回忆总是那么短暂,让他在醒来后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和空虚。

《除夜感怀其一》不仅展示了杨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细腻的笔触,更深刻地表达了他在特殊时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哲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