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岱宗

嵯峨特立势无伦,作镇东方自古尊。
桃峪春阴蒸雨脚,莲峰翠泻动云根。
金泥玉检凭谁觅,宋嶂唐碑可尚存。
一十八盘凌绝顶,便应呼吸到天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岱宗”并非指具体的文学作品,而是对泰山的一种象征性描述,源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三首之一。《望岳》是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其游历生涯时创作的,其中第一首便是《望岳》。这首诗是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作品,展现了诗人对泰山雄伟神秀气象的赞美与向往,以及勇于攀登、积极向上的进取情怀。

杜甫在《望岳》中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四句诗句表达了他对泰山的敬仰之情。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直接提出了“望岱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面对泰山时的震撼和敬畏。

杜甫通过描绘泰山的连绵起伏和苍翠的山峰,将泰山的神秀之美形象化,展现了泰山的雄伟壮观。他的笔下,泰山不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体现在他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决心和勇气上。

“望岱宗”不仅仅是对泰山的描写,更是对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杜甫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人文的高度赞美,以及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