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妻 其三

忆烧笋山厨,买鱼江郭,五年偕隐助清狂,诗成海内尽知君,说福慧双修,此乐不可复再;
叹翠裘拥月,绣榻眠花,半世倡随多自在,别后夜台谁作伴,料死生不二,相思仍是同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妻 其三》是一首由清朝诗人杨圻创作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眷恋和对逝去爱情的感慨。下面是这首诗的介绍:

  1. 基本信息
  • 朝代:清朝
  • 作者:杨圻
  • 内容:描述了与妻子共同生活的五年时光,回忆了一起烧笋山厨、买鱼江郭的日子。
  • 形式:七言绝句
  1. 诗句解析
  • “忆烧笋山厨”:描绘了与妻子在山中共同烹饪美食的场景,展现了一种朴素而真实的生活情趣。
  • “买鱼江郭”:可能指的是夫妻两人经常去江边购买新鲜的鱼,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 “五年偕隐助清狂”:反映了夫妻二人共同追求高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为了理想而隐居山林的生活。
  • “诗成海内尽知君”:通过诗歌创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显示了作者的高超文学才能。
  • “说福慧双修”:表达了对夫妻双方幸福美满生活的祝愿,同时也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
  • “此乐不可复再”:暗示了这种生活的快乐是独一无二的,一旦失去便不会再有。
  • “叹翠裘拥月”:描写了夜晚时分,夫妻二人一同披着绿色的外衣,仰望星空的宁静场景。
  • “绣榻眠花”: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夫妻二人在床上共度良宵,周围充满了芬芳的花朵。
  • “半世倡随多自在”:形容夫妻二人在一生中相互陪伴,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 “别后夜台谁作伴”:表达了对妻子离世后的思念和孤独感,夜台通常指墓地,这里的“谁作伴”意味着失去了相伴的人。
  • “料死生不二,相思仍是同心”:虽然生死相隔,但彼此的心始终在一起,相思之情不变。
  1. 文化背景
  • 《挽妻·其三》反映了晚清时期文人对于婚姻生活的理想化追求。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崇尚隐逸生活,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我完善。
  • 诗中的“五年偕隐助清狂”等描述,体现了作者对于与妻子共同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这种生活方式在当时被视为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高尚选择。
  • 通过对妻子的怀念和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家庭和个人情感的重视。
  1. 艺术特色
  • 《挽妻·其三》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首先,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诗读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其次,诗中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此外,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翠裘拥月”、“绣榻眠花”,这些富有诗意的描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感人。
  1. 历史评价
  • 《挽妻·其三》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许多学者和评论家认为这首诗不仅是杨圻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清代诗歌艺术成就的象征之一。
  • 诗中提到的隐逸生活理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启发性,引发了人们对精神自由和生活意义的深入思考。

《挽妻·其三》不仅仅是一首表达夫妻情深的古诗,更是一幅反映晚清时期文人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的画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