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挽玉帅 其三

志在春秋,夷夏大防身作则;
自比关岳,英雄知己我心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挽玉帅·其三》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历史感的古诗词。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杨圻,清末近现代初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多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 杨圻的诗作常被用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个人情感,尤其在描绘战争和英雄人物方面表现出深厚的功底。
  1. 诗词原文及赏析
  • 《哭挽玉帅·其三》原文如下:“志在春秋,夷夏大防身作则;自比关岳,英雄知己我心丧。”
  •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他通过对比古代的英雄人物关羽、岳飞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即坚守正义和道德标准。同时,他也感到英雄们的逝去令人心痛,因为他深知这些人物不仅代表着勇气和忠诚,也象征着民族精神的象征。
  1. 诗歌主题与背景
  • 此诗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通过对比春秋时期的英雄人物,杨圻试图传达一种对传统美德和英雄主义的坚持。
  • 在清末民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杨圻的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情之作,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反思和历史记录。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追忆,他表达了对民族未来的忧虑和对英雄精神的敬仰。
  1. 艺术手法分析
  • 杨圻在这首诗中采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志在春秋”和“自比关岳”,这些词语不仅美化了语言,还加深了作品的情感深度。例如,将自己比作关岳(关羽和岳飞)这样的历史人物,不仅是对他们英勇精神的认可,也是对自己情感的投射。
  • 此外,诗中的用词选择也非常讲究,每一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作用,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艺术世界。
  1. 文化与社会影响
  • 《哭挽玉帅·其三》不仅是杨圻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那个时代文化氛围的一个缩影。它显示了文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尊崇。
  •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近代文学的一个标志性作品,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变革期间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和文化追求。

《哭挽玉帅·其三》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刻理解到诗人杨圻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国家、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