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木斋

公望盛先朝,梦断瀛洲,有负曲江好风度;
人才多后辈,会开洛下,每怀永叔论诗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木斋》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杨圻所作

《挽李木斋》作为晚清诗人杨圻的代表作,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更通过诗中的深沉感慨和历史情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变迁。在鉴赏这一作品时,人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1. 作者背景:杨圻,原名朝庆,后更名为鉴莹、圻,字云史,号野王。他出生于常熟,自幼聪明好学,二十岁时以秀才身份进入官场。他的一生颇为波折,从早期的科举及第到后来的政治生涯,再到晚年的商界经历,杨圻的经历丰富而多彩。这些背景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时代感和个人色彩。

  2. 诗歌原文:《挽李木斋》的原文如下:“公望盛先朝,梦断瀛洲,有负曲江好风度;人才多后辈,会开洛下,每怀永叔论诗文。”此诗表达了作者对前人高风亮节的怀念以及对后学崛起的期望。通过对“公望盛先朝”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盛世的景象,而“有负”一词则透露出一种无奈和遗憾。同时,诗中提及了“人才多后辈”,反映出作者对年轻一代的期待和关注。

  3. 情感表达:在这首诗中,杨圻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梦断瀛洲”暗示着某种失落或未竟的事业,而“人才多后辈”则表达了对后继有人的欣慰。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挽李木斋》不仅是杨圻个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反映,更是其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的体现。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意义,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