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钟逊庵广生

诗卷渡昆嵛,季子生还,恨回日楼台,犹是丁年非甲帐;
浮名共辽海,幼安已矣,料招魂华表,依稀城郭况人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钟逊庵广生》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杨圻创作的对联。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分析:

  1. 作者背景
  • 个人经历:杨圻(1875——1941),初名朝庆,后改名为鉴莹、圻,字云史,号野王,常熟人。杨圻二十一岁时以秀才身份进入詹事府主簿的官职,二十七岁时成为户部郎中。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成为了举人,随后历任邮传部郎中和英属南洋领事等职。
  • 政治生涯:在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杨圻的政治生涯颇为活跃。他先后担任过吴佩孚秘书长和商界的要职。抗日战争爆发时,杨圻已在香港定居,并因病去世。
  1. 诗作原文与翻译
  • 原文:诗卷渡昆嵛,季子生还,恨回日楼台,犹是丁年非甲帐;浮名共辽海,幼安已矣,料招魂华表,依稀城郭况人民。
  • 翻译:诗中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杨圻用“季子生还”来指代故友或旧日的朋友重聚,而“恨回日楼台”则可能暗含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于未能再次相见的遗憾。同时,“浮名共辽海”可能是指名利如海般广阔而虚幻,而“幼安已矣”则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哀悼之情。
  1. 文学价值
  • 情感表达:杨圻的这首对联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之人的深深怀念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友情和过往岁月的珍视。
  • 艺术风格:此诗采用了古典诗词中的对仗手法,通过对偶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通过对季节、时间和空间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深沉且充满哲理的氛围,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动。

《挽钟逊庵广生》不仅是杨圻个人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个人情感。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情感、精湛的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