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 石泉县宿十二岭

客舍桃花开似雪,一树东风急。
疏雨过峰来,马上黄昏,山上莺啼月。
思乡无奈归心切,况是经年别。
何处最销魂,白露横空,梦冷春衾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醉花阴·石泉县宿十二岭》是清末近现代词人杨圻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离别之苦。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具体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杨圻(1875-1941),原名朝庆、鉴莹,字云史,号野王,江苏常熟人。他是近代词人,与翁之润、何苞威、章华并称为“四公子”。早年就读于同文馆,与翁之润、何苞威、章华有“四公子”之目,并同王景沂、曹元忠、张鸿、黄彝凯、张百宽等结为挚友,名动京师。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南元,官邮传部郎中。
  • 创作时期:杨圻的创作生涯主要在光绪年间到辛亥革命以后,他在出使英国期间曾随岳父李伯行出使。辛亥革命后归国,先后入陈光运、吴佩乎幕。
  1. 作品原文
    客舍桃花开似雪,一树东风急。疏雨过峰来,马上黄昏,山上莺啼月。 思乡无奈归心切,况是经年别。何处最销魂,白露横空,梦冷春衾热。

  2. 诗词赏析

  • 意境描写:首句“客舍桃花开似雪”,以桃花之盛形容客舍环境之美丽,而“一树东风急”则描绘了春天的气息与东风的强劲。这两句诗营造出了一种温馨而又略带萧瑟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一个温婉而略带忧郁的基础。
  • 情感表达:接下来的诗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疏雨过峰来”暗示着自然的变换,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马上黄昏,山上莺啼月”则通过夕阳西下、山中鸣莺的画面,传达了词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孤独感。最后一句“思乡无奈归心切,况是经年别”更是直接点明了词人的心境——长时间的分离让他更加渴望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
  • 结尾抒发:“何处最销魂,白露横空,梦冷春衾热。”这里词人用“何处”这一疑问句表达了对未来归宿的期盼与不安,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白露横空”,形象地描绘了秋季的景象,而“梦冷春衾热”则通过对比冷暖不同的感受,增强了词作的情感力度,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郁的愁绪与哀怨。
  1. 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这首词创作于晚清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封建王朝向现代国家过渡的过程中,很多文人都面临着身份、地位以及个人理想的变迁。杨圻作为其中的一员,其词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 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看,《醉花阴·石泉县宿十二岭》在结构上采用了典型的五言排律形式,遵循一定的音律规律,具有很高的格律美。其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来营造画面感,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文字本身的艺术魅力。
  1. 影响及评价
  • 后世影响:这首词在后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虽然其知名度不及宋代词人如柳永、苏轼等人的作品那样广为人知,但在一些词学研究和爱好者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杨圻的词作被认为是他个人风格的一种体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对于研究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文人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 评论观点:对于这首词的评价,学术界普遍认为其表现了深厚的情感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词中,杨圻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感悟。同时,他也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难以言说的哀愁与期待。

杨圻的《醉花阴·石泉县宿十二岭》不仅是一首表达离愁别绪的词作,它更是一部充满情感深度与艺术美感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感面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