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迎寒食,拢冈故国边。
几人住乡里,六合共烽烟。
花里家何在,兵间梦不前。
登高见春远,百粤艳阳天。
己卯寒食感春 其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己卯寒食感春 其三》是清末至民国诗人杨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与对战争背景下生活变迁的感慨。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深入的介绍:
作者简介:杨圻(1875—1941年),初名朝庆,后更名鉴莹,又名圻,字云史,号野王,常熟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好学,21岁时以秀才身份进入官场,曾任詹事府主簿、户部郎中等职。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举人,并在民国时期担任邮传部郎中、吴佩孚秘书长等要职。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杨圻选择定居香港,并因病卒于异乡。
诗句原文:风雨迎寒食,拢冈故国边。几人住乡里,六合共烽烟。花里家何在,兵间梦不前。登高见春远,百粤艳阳天。
诗意解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杨圻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争背景下生活变化的关注。首句“风雨迎寒食”描写了寒食节时风雨交加的景象,暗示了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接下来,“拢冈故国边”,则表达了杨圻对祖国的无限眷恋。第三句“几人住乡里”,反映了战时许多平民流离失所,无法安居的现状。第四句“六合共烽烟”描绘了战火纷飞、烽火连天的混乱场景,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第五句“花里家何在”,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对普通人家的破坏。最后两句“兵间梦不前”,表达了杨圻在战争中的无奈与迷茫,以及对于未来命运的担忧。整首诗情感深沉而真挚,语言凝练而富有画面感,充分展现了杨圻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深厚情感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己卯寒食感春 其三》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通过对该作品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感受文化,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