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省三舍人望曾归台湾 其三

近事因君唤奈何,犬声吠影一何多。
饱时饥饭须先辨,时宰无炊杀老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陈省三舍人望曾归台湾 其三》是唐代诗人杨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杨浚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状况。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杨浚在《全唐诗》中有收录,其生平事迹主要记载于《文苑英华》卷二八五。据小传描述,他在贞观时期就已存在,这表明他的创作早于唐朝中叶。
  1. 诗歌原文
  • 近事因君唤奈何,犬声吠影一何多。
  • 饱时饥饭须先辨,时宰无炊杀老坡。
  1. 诗歌赏析
  • 近事因君唤奈何,犬声吠影一何多: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因为朋友的召唤而感到无奈的情绪,同时通过“犬声吠影”描绘了一个繁忙且杂乱的场景,反映出诗人对朋友离去后可能带来的变化和混乱的担忧。
  • 饱时饥饭须先辨,时宰无炊杀老坡:这里用“饥饭”比喻政治上的抉择,意味着在面临重要决策时需要仔细分辨。同时,“时宰无炊杀老坡”,暗指如果统治者不能妥善管理国家,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破坏或牺牲。
  1. 艺术特色
  • 杨浚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善于运用象征和暗示手法,赋予诗歌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美感。
  1. 社会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常常关注国家大事和个人命运,这首诗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

《送陈省三舍人望曾归台湾 其三》不仅是一篇表达友情的短诗,也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了解到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还能深入理解唐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状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