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京秋 晓月

天宇碧。
冰蜍又飞上,半规孤白。
翠波不动,雯华疑裂。
挂壁昏镫无焰,渐秋窗、凉影如雪。
催行客。
夜乌惊起,绕枝凄咽。
冷浸星痕欲滴。
点征衣、方诸泪湿。
如许清辉,无因向、红楼人说。
马背寻残梦,仿佛身到,琳华宫阙。
太相逼。
一片烟霜晓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玉京秋·晓月》是一首清代诗人杨芳灿的诗作。此篇以描绘夜晚的月亮和景象为主旨,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之美的热爱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下面将进行深入分析:

  1. 诗歌原文
  • “天宇碧。冰蟾又飞上,半规孤白”描绘了清晨时分,天空清澈如洗,一轮明月挂在天边,明亮而孤独地照亮大地。
  • “翠波不动,雯华疑裂”则形容湖面平静如同未动的翠波,仿佛水面上出现了美丽的花纹,让人联想到水中倒映的月亮。
  • “挂壁昏镫无焰,渐秋窗、凉影如雪”表达了夜晚灯光微弱,月光洒在窗户上,形成一片如雪般的银色世界,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寒冷的氛围。
  • “催行客。夜乌惊起,绕枝凄咽”描述了夜色中的乌鸦被月光惊醒,发出凄厉的叫声,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生机。
  • “冷浸星痕欲滴。点征衣、方诸泪湿”形象地描绘了星星的光辉似乎渗透到了衣服上,让作者感到如同星光般晶莹的水珠沾湿了衣裳,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无法触及的感伤。
  • “如许清辉,无因向、红楼人说”则是说这样的美景只能独自欣赏,无法与他人分享,体现了诗人对孤独和美的珍视。
  1. 诗歌主题
  • 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诗中的月亮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现象,更是诗人心中的一种理想和情感的象征。
  • 这首诗也表达了一种对人生旅途的感慨。月亮的清辉虽然美丽却难以企及,象征着人生的短暂和美好事物的无法长久保持。诗人通过月亮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悟。
  • 诗中还蕴含了对孤独和自我反思的主题。夜晚的寂静和孤独使得诗人更加专注于内心的思考,月亮成为了诗人自我对话的对象,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追求。
  1. 艺术手法
  •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象征手法来描绘月亮的景象。如“冰蟾”、“雯华”等词汇不仅形容了月亮的美丽,更赋予了月亮以神秘和超然的美。
  • 诗歌采用了对比手法,如将月亮的清亮与湖面的平静相对照,以及将月亮的光芒与夜色中的其他元素相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诗人还巧妙地使用了拟人化手法,如将月亮比作“夜乌”,赋予了月亮以情感和生命力,使得月亮的形象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1. 历史背景
  • 《玉京秋·晓月》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状况有关。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清朝初期,那时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自然和进行文学创作。
  • 同时,这首诗也可能是在某种特定的节日或场合下创作的,如中秋之夜,月亮作为团圆的象征,常被人们所纪念和赞颂。
  • 此外,这首诗也可能是诗人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玉京秋·晓月》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优美诗篇,更是一首诗歌艺术的典范。其丰富的意象、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艺术手法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