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踏青

佳节又清明,风日初晴。
桃花露重柳烟轻。
听唤踏青时候也,饧担箫声。
小队簇聘婷。
笑语盈盈。
随莺逐蝶向前汀。
不遣春泥沾绣袜,芳草多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浪淘沙·踏青》是清代词人杨逢春的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踏青的美景和愉悦的心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简介
  • 杨逢春,字芝山,金匮人,是清代的一位诗人兼词人。
  1. 诗歌原文
    佳节又清明,风日初晴。桃花露重柳烟轻。
    听唤踏青时候也,饧担箫声。
    小队簇娉婷。笑语盈盈。
    随莺逐蝶向前汀。不遣春泥沾绣袜,芳草多情。

  2. 诗中意象

  • 节日氛围:诗中的“佳节又清明”表达了作者在清明节这一天,感受着节日气氛与自然景色交融的美好时刻。
  • 春风拂面:“风日初晴”展现了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与清新的空气。
  • 花木繁盛:“桃花露重柳烟轻”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盛开、柳树轻烟般的美景。
  • 活动欢快:“听唤踏青时候也”和“小队簇娉婷”,表现了人们赏春踏青时的欢声笑语以及热闹的景象。
  • 自然和谐:“不遣春泥沾绣袜,芳草多情”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1. 情感体验
  • 诗作中透露出一种闲适、愉悦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大自然怀抱中的轻松和愉悦。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诗句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境,如“桃花露重柳烟轻”寥寥数言,却勾勒出一幅春意浓浓的画面。
  • 韵律协调:全篇采用押韵的形式,增强了诗歌的朗朗上口和节奏感。

杨逢春的《浪淘沙·踏青》不仅是一首反映清明时节踏青活动的词作,更通过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情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感悟。这首词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