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月夜与方外友人诗

偶辞簪绂入名山,喜与友人同往还。
寻壑花深窥窈窕,品泉云冷泻潺湲。
闲身自合游方外,大道应知出世间。
读罢黄庭明月上,扶持松影到柴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中月夜与方外友人诗》是一首由清代诗人杨桢创作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杨桢,字子云,号东篱,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创作以清奇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其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文学修养和才情,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山水和超然物外的向往,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诗歌原文:偶辞簪绂入名山,喜与友人同往还。寻壑花深窥窈窕,品泉云冷泻潺湲。闲身自合游方外,大道应知出世间。读罢黄庭明月上,扶携松影到柴关。
  3. 主题思想: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遇见知己朋友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超然世外的向往。同时,通过对明月的描写,诗人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4. 艺术特色:杨桢擅长用词造句,他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画面感,善于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5. 历史评价:杨桢的诗歌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他的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成为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许多学者认为,杨桢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精神追求。
  6. 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不仅是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更是传承文化、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山中月夜与方外友人诗》不仅是杨桢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清代文学和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山中月夜与方外友人诗》不仅仅是一首诗歌作品,它还是研究清代文学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