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得胜关抵松树塘

策蹇徐行度后门,一鞭残照指遥村。
平原草长绿无际,远岫松明青有痕。
满眼风光都入画,动人乡思欲销魂。
石莲芳枸称佳种,药笼收来待品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得胜关抵松树塘》是清代诗人杨炳坤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杨炳坤,清朝时期的著名文人,其诗歌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
  • 杨炳坤的生平不详,但据记载他在当时文坛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被后人誉为“清代诗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 诗歌原文
    策蹇徐行度后门,一鞭残照指遥村。
    平原草长绿无际,远岫松明青有痕。
    满眼风光都入画,动人乡思欲销魂。
    石莲芳枸称佳种,药笼收来待品论。

  2. 诗歌解读

  • 策蹇徐行度后门:此句描绘了作者行走在乡间的景致,通过使用“策蹇徐行”这一动作描写,营造出一种从容淡定、悠然自得的氛围。
  • 一鞭残照指遥村:诗人手持马鞭,指向远方的村庄。这里的“残照”暗示着夕阳西下,余晖映照着远处的村落,增添了几分静谧与诗意。
  • 平原草长绿无际:描述的是广阔的平原上,草木茂盛,绿色无边的景象。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 远岫松明青有痕:远山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松林的翠影与夜色交织,形成一幅动人的画面。
  • 满眼风光都入画:诗人用“画”来形容眼前的景色,意味着这些风景美得仿佛能够被绘制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
  • 动人乡思欲销魂:此处表达了作者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深切乡愁,“销魂”一词极尽夸张之能事,传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 石莲芳枸称佳种:诗人提到了采集到的石莲和枸子,并评价它们为良种,这反映了他对自然物候的细致观察和对植物品质的珍视。
  • 药笼收来待品论:诗人还提及了收集药材的行为,以及对这些药材的评价和讨论,显示了他对传统医学知识的尊重与研究。
  1. 艺术特色
  • 押元韵: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并且押韵严谨,符合古典诗歌的审美标准。
  • 情景交融:诗中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
  • 意象丰富:诗中的意象如“残照”、“松明”、“画”、“魂”等富有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且充满哲理。
  1. 文化价值
  • 反映社会风貌: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清中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 体现个人情感:诗人的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作品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性。
  • 传承历史文化:诗中的植物、动物以及建筑等元素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了解古代农业生活的重要窗口。
  1. 创作背景:由于缺乏确切的历史记录,关于《出得胜关抵松树塘》的创作背景只能做一些推测。可能该诗是在诗人离开家乡前往外地或仕途不顺时所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感慨。

《出得胜关抵松树塘》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杨炳坤文学造诣的体现。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知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世界。这首诗作对于理解清代诗歌风格、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感受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都有着重要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