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蛰云论诗归后得赠章赋此报之 其一

积忧行等身,唯以诗自衅。
高盖如秋荷,一眴溺灰烬。
岂如乐吾乐,快马斫坚阵。
能言实不逮,穷极意难进。
何来广漠风,吹洒霜满鬓。
荒池老树间,相对话幽俊。
虽然景光迫,不遣乐事吝。
汨汨古性情,真源识初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蛰云论诗归后得赠章赋此报之其一》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篇诗作。该文主要阐述了作者对诗歌的看法和理解,强调诗歌要表达真挚的情感,并注重意境的营造。以下是对这篇作品的简要介绍:

一、背景

  1. 时间与环境:在清朝乾隆年间,中国正处于盛世之中,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这一时期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土壤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主题选择:袁枚作为一位杰出的文人,其文学作品往往关注社会热点和人民生活,反映了他对时代脉搏的敏感把握。因此,《与蛰云论诗归后得赠章赋此报之其一》很可能围绕当时的社会状况或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展开讨论。
  3. 个人经历:袁枚本人是一位多产诗人,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思想感悟。因此,这首诗也可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感悟或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

二、结构分析

  1. 开篇:诗歌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为下文的主题铺垫。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转折:诗人通过“与蛰云”的对话,巧妙地引入了诗歌的主题——关于诗歌的创作和鉴赏。这一转折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使得诗歌更加引人入胜。
  3. 深化:在对话中,诗人进一步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他认为诗歌不仅要有美好的意境,还要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艺术追求,也展示了他对诗歌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4. 总结:诗歌以简洁的语言对整个对话进行了总结,再次强调了诗歌创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这种总结不仅使得诗歌内容更加完整,也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三、艺术特色

  1. 语言风格:袁枚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韵味,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他的诗歌既继承了古代诗词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气息,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2.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蛰云”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蛰云象征着沉默与积蓄,暗示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深思熟虑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3. 情感表达:袁枚是一位情感细腻、善于表达的人。他的诗歌常常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使得诗歌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袁枚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卓越才能和独特魅力。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